開戰了,又是暫停遊戲大調整的時候
- 外交:跟之前一樣繼續無為。日本因為是事件宣戰,實際只有宣國府晉系毛系三個而已;西北三馬是我國魁儡,必要的時間點再叫他進來參戰助拳,現在進場應該只是多一個被輾過的;南邊兩個軍閥現在先放置吧。
- 生產:把所有海外交易停掉,商船只會被日本炸爽爽而已(被炸船會打擊國內凝聚度),不派船就好不要取消交易得罪別人。分針改到生產優先,前面已經把場上軍隊換裝完成,現在則是要盡快投入更多部隊。
- 科技:諜報預算調高到0.5;軍官養成經過這兩年已經到110%(主要是我編制很省),調低到2;外交依然是0休克狀態(開場給的12點還沒用呢);科研預算更多了,追加迫砲、裝甲車等支援旅的研發。
- 政治:內閣全面改組,戰爭時期(尤其是劣勢)執政黨支持度以及國內凝聚度大趨勢都是會下降,所以之前那些加速變動的因子全部要反轉,讓數值降得慢些。貿易都被切斷了資源吃緊,也不能允許貪官存在。法令方面正好利用現在說明一下,一般越往上人民會越高興,越往下則是國家機器強力運轉。其實是各有好處,和平時要盡量往上調,戰爭時當然就往下調。
- 公民權利:越往上越不容易叛亂,但是國府根本沒有海外佔領地不用管;越往下則會降低民生需求、抓間諜比較容易,人民還會被迫支持執政黨。國府原本就是倒數第二個戒嚴時期,現在也不必改。最下面的極權統治要共產黨才辦得到,所以也不必想。
- 徵兵法案:越往上可用的士兵軍官越少,後備部隊吃掉的資源越少。國府一開始給的全部都是常備部隊,加上戰時動員後備部隊也變成常備部隊。總之直接跳到最下面的強拉民伕,不准退伍。
- 經濟法案:越往上國庫錢越多,越往下資源採集以及工業生產越高。也是直接跳最下面國家全部接管。
- 教育法案:要花多少錢獲得領導力的問題。一開始就已經最高額投入要追回跟日本的科技落差,現在戰爭雖然金錢收入少了,不過國府經濟其實還不錯,而且我有存點錢沒問題。
- 工業法案:越往上人民的不滿會降越快,越往下工廠產能與軍需補給品都會增加。最下面的大型重工業要國內凝聚度夠高(80%)才能使用,國府只能用第二的混和型工業
- 媒體規範:越往上對執政黨的支持度會提高,但是媒體大嘴巴會把每件事放大報導(例如商船被日本打沉,原本只會動搖民心10點,被記者來個深入報導就會被扣11);越往下就相反,而且抓間諜會變容易。最下面的洗腦宣傳只有共產黨才可以用,所以國府用第二的公營媒體。
- 部隊訓練:多花訓練時間提高新建部隊經驗值,現在這個時間點我比較需要加速新部隊投入戰場的速度,所以從最下面改到最上面。
- 公民權利:越往上越不容易叛亂,但是國府根本沒有海外佔領地不用管;越往下則會降低民生需求、抓間諜比較容易,人民還會被迫支持執政黨。國府原本就是倒數第二個戒嚴時期,現在也不必改。最下面的極權統治要共產黨才辦得到,所以也不必想。
- 諜報:現在有預算了,還是全部本國優先。政黨支持度與國內凝聚力兩個戰時預期都會下降,這時就要靠工讀生幫忙粉飾提升。
- 政黨支持度:以我的現況來說,保皇黨佔有23%民意支持,所以他們想要3個政府官員席次。但是我手邊根本沒有非國民黨的官員可用,所以獲得了偏離民意的懲罰,國內凝聚力每天-0.05。把執政黨支持度拉高,就會壓縮其他政黨的支持,也就會讓懲罰變輕。
- 國內凝聚度:商船被打,領土被佔領,家裡被轟炸都會降。這些都是抗戰時會發生的事。凝聚度直接影響部隊的作戰效率,影響重大。可惜我開戰前也只能從69%提高到70%,國府能用的官員根本不夠啊。
時間走下去,
而且還很漂亮的分兵搶灘後圍攻,太好了,讀檔
1937年7月1日,日本對中國宣戰,先知卓見的委員長馬上從北方拉了一支軍團連夜搭火車趕到上海,駐守了一個多月等待動員完成,情勢穩定下來之後才回歸北方防線。同時上海與青島兩個重要補給港的守備兵力也加以補強。
8月中旬,晉系軍閥被日軍消滅。勉強趕回來的第一軍,配合第二軍在濟南附近佈防;第三軍(未滿編)與山地特戰師在延安附近徘徊看戲。老毛現在很高興在搶原本晉系的地盤,不過接下來就換他死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